經過數十年的公眾誤解,一篇重大評論終於讓抑鬱症的化學失衡理論得以平息。
彼得·西蒙斯-2022 年 7 月 25 日

化學失衡理論——即低血清素導致抑鬱症的觀點——起源於 1960 年代。從 1990 年代開始,製藥業通過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廣告向公眾大力宣傳這種對抑鬱症的解釋。因此,這一理論經常被用來證明服用抗抑鬱藥是合理的,特別是 SSRIs,它作用於血清素系統。唯一的問題:這個理論已經被揭穿了

現在,在對所有關於血清素和抑鬱症的相關研究的第一次全面審查中,研究人員發現血清素水平與抑鬱症之間沒有聯繫。這篇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上的文章包括對血漿血清素、血清素代謝物、血清素受體結合、血清素耗竭實驗和血清素基因 (SERT) 的研究。這些分析未能提供低血清素與抑鬱症之間存在聯繫的證據。

研究人員寫道:

“這項審查表明,基於血清素假說的巨大研究努力並沒有產生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證明抑鬱症的生化基礎。這與對許多其他生物標誌物的研究一致。我們建議是時候承認抑鬱症的血清素理論沒有經驗證實。”

Joanna Moncrieff 在倫敦大學學院領導了這項研究。研究人員中還有Mark HorowitzMichael Hengartner,他們都接受了 Mad in America 的工作採訪。

Moncrieff 和其他研究人員指出,不存在對支持或反對血清素/化學失衡理論的證據的全面審查。所以他們的研究旨在填補這一空白:

“我們試圖確定目前的證據是否支持血清素在抑鬱症病因中的作用,特別是抑鬱症是否與血清素濃度或活性降低的跡像有關,”他們寫道。
他們的具體發現如下:
  • 血漿血清素水平 (5-HIAA):研究人員發現 27 項研究比較了抑鬱症患者和非抑鬱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三項研究使用血漿中的血清素水平,而其餘 24 項使用腦脊液。他們的發現:血清素水平與抑鬱症之間沒有聯繫。然而,血清素和抗抑鬱藥的使用之間存在聯繫——這些藥物實際上降低血清素水平,而不是增加了它們。
  • 5-HT1A 受體:19 項研究比較了抑鬱症患者和非抑鬱症患者的血清素受體活性水平。大多數研究沒有發現差異。一些人發現受體的活性較低——這意味著抑鬱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較高。然而,這些結果質量很差,無法區分服用抗抑鬱藥的人和不服用抗抑鬱藥的人。還有發表偏倚的證據——只有積極的研究才有可能發表。
  • SERT 轉運蛋白:40 項研究比較了抑鬱症患者和非抑鬱症患者之間的 SERT 轉運蛋白活性(活性越高意味著血清素越少)。一些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 SERT 結合較低,這再次表明血清素水平較高。然而,這些發現並不一致,由不同的研究人員定位在大腦的不同部位。同樣,這些結果質量很差,沒有考慮到多次測試(p-hacking),也沒有區分服用抗抑鬱藥的人和沒有服用抗抑鬱藥的人。
  • 血清素消耗(73 項研究):色氨酸消耗被認為會降低血清素水平。一些較早的研究顯示不一致的結果,這表明血清素消耗與情緒低落有關,但僅限於那些有抑鬱症家族史的人。經歷過血清素消耗的健康志願者並沒有情緒低落。這些研究的質量也很差。所有更新的、方法學上更合理的研究都發現血清素消耗和情緒之間沒有聯繫,即使是那些有抑鬱症家族史的人也是如此。
  • 5-羥色胺遺傳學(數百項研究):SERT 基因 (5-HTTLPR) 的早期研究發現了一種不一致的影響,暗示了 5-羥色胺和抑鬱症之間的聯繫,但僅適用於某些種族群體。然而,當所有的研究——包括更新的、方法學上更嚴格的研究——都包括在內時,沒有效果。另一個早期假設是SERT基因的差異可能與壓力相互作用導致抑鬱。同樣,當所有研究都包括在內時,沒有效果。

較新的遺傳學研究質量最高,並提供了血清素與抑鬱症之間沒有聯繫的最可靠證據。在其他研究中,最近的和方法學嚴謹的研究都得出了否定的結論。較早的研究,以及那些容易產生偏見的研究(例如不考慮抗抑鬱藥的作用),發現了更多不一致的結果。作者補充說:

“雖然一些較早的、質量較低、大多數規模較小的研究產生了略微積極的結果,但這些研究並未在進行得更好、規模更大和更近期的研究中得到證實。”

這是第一次全面審查系統分析中的所有證據。然而,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批評被揭穿的理論及其對公眾意識的影響:

  • “沒有一篇經過同行評審的文章可以準確地引用來直接支持任何精神障礙中血清素缺乏的說法。” (社會, 2008
  • “當代神經科學研究未能證實任何精神疾病中的任何血清素能損傷,事實上為簡單的神經遞質缺乏的解釋提供了重要的反證。相反,現代神經科學表明,大腦非常複雜且知之甚少。雖然神經科學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但提出研究人員可以客觀地在分子水平上識別“化學失衡”的想法與現有科學不兼容。事實上,沒有科學確定的血清素理想‘化學平衡’,更不用說可識別的病理失衡了。” (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 2005
  • “精神病學領域的大多數專家都認識到,神經科學的進步尚未轉化為臨床實踐。然而,傳遞給外行的主要信息是,精神障礙是通過科學設計的藥物治癒的腦部疾病。在這裡,我們描述了這種誤導性信息是如何產生的。” (哈佛精神病學評論, 2020 年
  • “精神病診斷和藥物在科學醫學的旗幟下激增,儘管對精神疾病的原因或治療方法沒有全面的生物學理解。”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9

事實上, 著名的主流精神病學家現在聲稱,抗精神病學家宣揚了化學失衡的神話 ,讓精神病學看起來很愚蠢。

但是這種信念的危害是什麼?根據 Moncrieff 和其他研究人員的說法,相信化學失衡的神話會導致幾個問題。首先,對抑鬱症持悲觀態度——人們認為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永遠無法改變,因為這就是他們的大腦“連線”的方式。這阻礙了人們參加心理治療或以其他方式試圖對他們的生活做出有意義的改變。相反,他們專注於使用抗抑鬱藥物。

不幸的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抗抑鬱藥不起作用(例如,最近對現實生活中的患者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在包括多種抗抑鬱藥在內的積極治療之後,只有不到 25% 的人得到改善)。這讓另外 75% 的人感到絕望,因為他們認為只有生物治療才能有所幫助。

然而,即使是那些藥物對他們沒有效果的人也不願意停用抗抑鬱藥,因為他們認為如果藥物對血清素水平沒有影響,抑鬱症會更加嚴重。這意味著大部分服用抗抑鬱藥的人——至少 75%——暴露於藥物的有害長期副作用——最常見的體重增加、性功能障礙和情緒麻木——卻沒有任何益處。

Medscape Medical News的引述中,資深作者 Mark Horowitz 說:

“說抑鬱症是由低血清素引起的,這不是一個基於證據的聲明;如果我們對患者更加誠實和透明,我們應該告訴他們,抗抑鬱藥可能對麻痺他們的症狀有一些作用,但它極不可能成為解決或治愈他們問題的方法。”

****

Moncrieff, J.、Cooper, RE、Stockmann, T.、Amendola, S.、Hengartner, MP 和 Horowitz, MA (2022)。抑鬱症的血清素理論:對證據的系統綜述。分子精神病學。2022 年 7 月 20 日在線發布。https ://doi.org/10.1038/s41380-022-01661-0 (鏈接)

By bangqu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